樂讀│Blog需要「新」守門人嗎?─《解讀Blog全球現象》專題讀後感(2)

因為這個《解讀Blog全球現象》專題,我寫了讀後感。不過好像只針對《數位時代雙週》,似乎有點不太公平,今天剛好Mark寫了新守門人:傳統媒體對Blog的反撲?一文,文中針對該專題中兩位傳媒大老發表的高見頗有點意見,剛好也是我看完該專題幾天後深藏在心中的疑問,所以除了很高興的參加串連外,順便把我的疑問,寫成第二篇讀後感吧!


傳統媒體從以前到現在,挾帶許多優勢,已經吸走大多數閱聽者的eyeballs了。不過,自從網路開始興起,也有不少中度至重度的網路使用者,將其重心自傳統媒體轉移至網路媒體;傳統媒體在感受此一漸進的危機後,還是以其原本就具有的優勢與既有的思維,對大部份的網路媒體予以貶抑。Blog的出現,雖不能馬上撼動傳統媒體的地位,卻也改變很多網路使用者的行為模式,連帶造成某種衝擊。

觀察Blog在台灣的總體發展,我個人認為守門人機制隱然已經形成,因為整個Blogosphere形成過程中,在不斷有新手加入、老手退出的狀態下,以既有已在書寫的Bloggers為重心,開始慢慢有了某種監督與回饋的機制….所以兩位傳媒大老的看法,認為傳統媒體應肩負『Blog新守門人』的責任,看來不僅十分可笑,而且就像Mark在文中所寫的:『原來傳統的媒體業者到現在還是不瞭解什麼是 Blog 以及 Blogosphere 的運作。』

我沒待過傳統媒體。如果我待過的魅力站電子報發報平台也算是媒體的話,也該算是網路媒體。我一直都不相信一個媒體能當另一個媒體的守門人,更何況是「新」守門人….所有媒體(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網路媒體 or others)的守門人,還是在閱聽者/使用者本身,這是我信奉至今的惟一真理。

◎相關文章:
Jas9:[Blog]誰是誰的新守門人?

歷史上的今天還寫了....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
  • 對他們來說,bloggers只負責提供內容,擁有注意力的主流媒體才是媒介平台,而平台的工作就是守門。這就是問題所在了;因為blog就是內容和平台的結合體,根本不需要再透過中介。

    我越想越覺得,他們真的把我們當免費勞工了…

  • 網摘與躁鬱

    我覺得網摘根本就是因為資訊焦慮而萌生的,或是,因為有網摘而逼出更龐大的資訊焦慮。

  • 新守門人:傳統媒體對 Blog 的反撲?

    上禮拜五終於去買了這一期的數位時代,花了一些時間把數位時代對 Blog 的報導看過一遍,其實是有點失望的。他們把重點放在 Blogger 本身,而非 Blogosphere (部落圈)的運作。不過就如

  • 其實有點懶得講了,不過遲早大家會知道,e天下七月號又做了blog封面專題報導…

    e天下緊接著數位時代,也做了blog的封面故事專題報導,blogosphere還會有氣力論述嗎?

  • Blog 封建體制,以守門員名之

    六月十五號的《數位時代雙週》,封面斗大的「Blog」說明接下來的兩週,這期的《數位時代雙週》會在台灣的 blogsphere 引發新一波的討論。住在台北,從去年底開始 blogging 的 Aphimily 也在捷運…

  • Portnoy,

    老實說是的,所以我覺得很哀怨啊!

  • 2005【Next‧創新講堂】7/5熱鬧登場

    資訊來源:http://www.bnext.com.tw/bowbow/index.html

    第一場和部落格有關,因此我將訊息特別標明過來。其他部分請自行前往數位時代雙週刊的網頁查詢。另

  • CCKuso

    我的不落閣態度是
    如果說某位孔先生將文字下放給平民百姓, 那麼 Blog 就是把寫作的慾望從媒體的手中釋放, 在這裡可以隨意發洩心中的慾望, 不用受到假高尚的媒體刁難, 沒有發表門檻表示我們不再需要隨著媒體的大染缸污染自己的寫作情緒, 這種不用段落的句子我還可以寫更長…能夠隨意發表…真是爽快…

  • 互联网精神是什么?没有了节点,没有了界限。把“说”和“听”的权利完全下放给说和听的人自己!这还不够吗?
    欢迎各位也光顾一下我和朋友做的一个六度分离试验,是一个社会学的著名试验,第一次在中国进行,用中英文两种版本。